【人物简介】:卢文彬,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15级工程管理2班。大学三年,学习成绩排名专业第一,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等奖励与荣誉,目前保研到北京交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大学期间,累计获得荣誉20余项。参与国家级课题和校级课题各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三篇;参加学科竞赛四次,获得全国全能优秀奖,湖南省银奖、长沙市三等奖等。同时,在大学期间担任中国青年网编辑、宣传部副部长、班级团支书,工作尽职尽责。生活中乐观向上,喜欢跑步,乐于帮助同学,与同学相处融洽。
十月的长沙已开始降温,采访卢文彬的这个中午却像往常一样温暖舒适。他从刚下课的人潮中向我们走来,步伐自信,目光明澈,周围略显疲惫的同学们更衬得他精神抖擞。“如果你的才华不足以支撑你的梦想,那么就继续努力吧。”卢文彬笑着说这是他最近的座右铭,而从访谈中看来,这句话俨然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生活中的卢文彬(图)
漫漫学习路,在于坚持
如同许多大学生一样,初入大学这座象牙塔时的卢文彬也曾感到迷茫,高度自由的作息时间让他觉得自己像脱了线的风筝。然而与许多人不同的是,度过适应期后的他马上就为自己做好了规划:“成绩保持专业前三、一次性过四六级、拿奖学金、参加学生组织……”回忆这件事时他感慨道,“当初要是不跟自己较劲,都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
大学三年,卢文彬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专业第一名。“我一般习惯考试前一个月就开始复习,当老师划重点的时候,我已经复习了七八遍了。”在介绍学习经验时,卢文彬表示,要学会提前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然后要做的就是预先整理重点、难点,更早的进入复习。他说:“既然给自己定下了进入专业前三的目标,就一定要坚持精修专业,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挫折面前,贵在“忍耐”
“我也有过濒临崩溃的时候。那段时间三篇论文、四个比赛同时进行,学业任务特别繁重,还要准备由入党积极分子转为预备党员的材料,每天熬夜导致身体十分吃不消。”谈到曾经最艰难的时光,卢文彬脸上浮现出的却是释然与怀念。
工作中的卢文彬(图)
采访中,他分享了这样一段故事:“有天是我的生日,却因一份材料与我的室友吵了架,压力、疲惫和糟糕的心情让我快要撑不住了,那天我哭了整整一个晚上。”然而,压力过后便是动力。他谈到:“当时我不断告诉自己,再抗一抗就过去了。果然时光不负有心人,最后三篇论文全部成功发表,四项学科竞赛获得全国全能优秀奖,这些比预期更好的结果便是对我的努力最好的回馈。”
机遇面前,胜在及时把握
在今年“创青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上,卢文彬带领团队披荆斩棘,荣获全省银奖。他们团队设计制造的“水肥耦合智能灌溉系统”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参观者甚至上前询问价格,商讨购买事宜。
殊不知,他在科研道路上的成功竟源于他大二时一次偶然的经历: “当时我主动报名参与了一个学长的课题,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科研。当时我的学长带给了我很多启发,并且也得到了老师的支持与鼓励。”
来自16级土木一班的李佳乐这样评价他:“虽然在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卢文彬学长每次都能更好地抓住它,他总能参与到更多的项目中去。就算是老师上课随口一说的项目,他也会在下课第一时间向老师询问相关事宜。”
生活中的卢文彬(图)
生活面前,赢在放平心态
生活中的卢文彬是个乐观向上的男生,爱好新闻写作,有时喜欢看恐怖电影,他说自己每次都会吐槽电影不够恐怖。作为班级的团支书,他同样乐于帮助同学,与同学相处融洽。在他的生活中,不只有学习,还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他曾说:“一定不能只会学习,要加入各种学生组织来丰富自己。大学期间,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中国青年网、校团委宣传部、院宣传部、班级等做了三年学生工作,让我各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
比起这些,令卢文彬感慨更深的是那些与团队成员一起熬夜准备答辩的日子,一起为修改稿件产生争执的记忆。学生组织帮助他适应大学环境,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提升领导组织能力,也在无形中给他注入不断前进的动力。
对待繁重的工作,他往往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甚至有时候把工作当一种放松。来自1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雷舒琳说:“卢文彬同学在生活中是一个心态特别好的人,在平衡‘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上,他往往能做的比别人更好。”
编辑:史玲玲
审核:薛银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