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16号文件要求高校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东方科技学院作为教育部确认的首批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青年学生,贴近校园生活,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深入探索建立家庭、学校教育互动机制,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家庭、学校互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东方科技学院于2002年创办并招生,现有在校学生2789人。从总体上看,东方科技学院的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但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政治上求上进,但个性较强。有76%的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好。但于由于有60%以上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溺爱,养成了个性强、自以为是的性格。二是综合素质较高,但学习基础较差。由于是降分录取,学生总体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三是有强烈地表现欲望,但自信心不足,勤奋不够。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缺少吃苦耐劳锻炼,怕苦、怕累、怕难,情感方面相对比较脆弱。同时,学习自觉性不强,缺乏信心和恒心,不够踏实。
通过分析学生的自身特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学生教育管理实践,学院于2003年初便提出了“通过建立家庭、学校教育互动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沟通的机制,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家庭、学校互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家庭、学校教育互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它真正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实现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为了实施好这一教育,我们主要分三个层面进行家庭、学校沟通,形成家庭、学校教育互动:
1、网上交流。学院网站开辟了“学院概况”、“师资队伍”、“团学工作”、“院长信箱”、“成绩查询”等栏目。通过学院网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学院,增强对“独立学院”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网站的“成绩查询”,能使所有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院长信箱”,广大学生家长可以为学院的教育管理进言献策,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书信、电话联系。学生报到注册时或进校后,我们给每位学生都建立了一个“家长联系卡”,通过这张卡,学院随时都能与学生家长保持书信或电话联系。书信或电话联系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平时在学习、生活、综合表现欠佳的学生。通过及时与家庭沟通,反馈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一些背景知识,联合家庭共同教育学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面对面与家长交流。参加“家长座谈会”的对象主要那些屡教不改、学校教育几乎无能为力的少数学生的家长。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来,学生、家长、学校老师三方面面对面进行交流与沟通,从学习、思想、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全方位共同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全面了解学生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在学习上的具体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和措施。
我们通过这三个层面实现家庭、学校教育互动,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年来,我们与近千名学生家庭保持着经常的书信或电话联系,有近300名学生的家长保持着与学院直接来往或参加“家长座谈会”。通过家庭、学校教育互动,有上百名综合表现较差、学习落后的学生得到了思想转化,学习态度和不良行为习惯得到明显改善,全面进步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一举措得到家庭、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评价,学院的声誉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实践证明,家庭、学校教育互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三、家庭、学校互动留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家庭、学校教育各有特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深受启发:
1、家庭、学校教育互动要以师爱为基础。师爱是沟通老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在大学生心目中,老师是社会的典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趋向老师,希望聆听老师的教诲,期待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指点。但同时又对老师有畏惧感,不愿与老师主动交流。这就要求老师要主动与学生接触,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走出心灵的困境,用爱心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只有关爱学生,才能使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和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和潜在能力,从而做到人格与心智的同步发展。
2、家庭、学校教育互动要以教育互补为原则。学校教育如果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必然因孤军作战而难以奏效;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教育方向不一致,就会使学生不知所措,家庭教育也将举步维艰。因此,家庭、学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成为互补过程。尤其是家庭、学校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的差异,家庭、学校合作的互补性愈显得重要。
3、家庭、学校教育互动要以增强效果为目标。家庭、学校教育互动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时效性。家庭、学校教育互动,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根据不同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方面创新,不断增强感染力和实效性。如通过学院网站开辟“院长信箱”、“学生成绩查询”等栏目,与学生家长进行网上交流,不断拓宽家庭、学校教育的时空和途径。通过建立“学生家长接待日”,定期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