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会如同“闪电”一样,照亮人生的道路。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就如同走进一座庙宇,“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我们研究和宣传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牢固树立“树魂立根”的工作理念。
“树魂”就是要树理想信念之魂!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这个“魂”,牢牢把握知识为谁所用、为谁服务的方向。当前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
“立根”就是立民族精神之根!即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结合起来,立足湖南发展的实际,围绕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三个层面展开教育。全面构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衔接,教育内容层次递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环节相互联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横向沟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
二、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道德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培养不同阶级人们的道德和人格的功能。如果失去道德功能,哲学社会科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把人生的意义、人的使命和美德当作是主要的哲学问题。当受到雅典当局的审判时,他宁肯饮毒而死也不背叛自己的原则。马克思因此称他是“哲学的化身”。哲学社会科学的道德功能,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地讲好这一观点,对于解决大学生的人生观具有核心作用。今天的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都呈现多样性态势。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社会的全方位深刻转型也带来振荡,市场经济也有其副作用,表现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哲学有一定程度滋长蔓延,产生某种程度的物欲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粗俗化(低级和俗气)、冷漠化(人际关系紧张和淡漠)、躁动化(急功近利和不择手段)、无责任化(只想获得利益而不想承担责任)和虚假化(人格分裂和产品伪劣);有些干部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这些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使大学生懂得,新时期党中央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里所言的“人”不是“自私人”,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是视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的“经济人”,而是努力实现全面发展的人;不是与集体相对立的个人,而是“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是固定不变的人,而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大学生也应明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自己的根本价值所在,个人名利淡如水,人民利益重如山,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这样,为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
三、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认知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的认知功能,表现为它能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最一般的方法。现在的大学生相对重视工具性实证科学的学习,忽视理论性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处理好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从而掌握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里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其一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经典文本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原著是哲学社会科学立场、观点、方法之最集中的体现,凝聚着深邃的哲理,原著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直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可以锻炼理论思维能力。当然,大学生不可能读很多的原著,但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应立足新的社会实践需要,努力多读一些原著,以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将哲学社会科学原理与方法相统一的最好途径。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必须着眼于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实际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准备今后更好地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希望在青年,责任在教师”,我们坚信,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一定能够帮助青年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主义真”,树立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品德正”,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方法对”,掌握正确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方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