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住匆匆赶路的脚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是安于现状的停滞,还是奋不顾身的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纠结和等待中,也许我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的工作千头万绪、分身乏术。在入职之前,对未来有很多种设想,想为家人、为学生、为自己做很多很多的事。
回归生活,我们的工作平淡无奇、按部就班。我们总在等待、总在担心,也许我还没做好行动的准备,也许目标不能实现,也许这么做不会被大家认可,最终梦想变成无尽的等待。
可是万一成功了呢?或者说即使行动不那么完美,我们不也收获了一段美好的经历吗?今天的一堂培训课,点醒了我,老师告诉我们不完美的行动胜过完美的等待。
(一) 公众号这件小事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他们之间有一个共性,他们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行动。不管行动完不完美,至少我们有了试错的勇气。
批评自己是一个很没有勇气的人。要是一年前就开始做公众号,坚持每周写文章,也许我的文笔和口才都会比现在更好。我有很多很多心理阻力,诸如想偷懒的小情绪,怕得不到大家的肯定,怕自己不能坚持,怕阅读量、粉丝量不高,怕做的不够好。这么多的顾虑让我拖延了一年,浪费了一年可以更加努力的时光。只是因为内心的胆怯。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症结都在自己,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就能给自己很大的内驱力。如今因为爱的鼓励,我开创了自己的公众号“浙理有倪”,虽然有些晚,但是我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这个鼓励来源于我的家人和朋友,更来源于我自己。现在我想通了,即使它没有那么完美,没有那么优秀,总好过什么也不做的等待。只有试错才能帮助我成长。
(二) 关于科研的拖延症
谈到科研和教学,很少有人会关注辅导员这个群体。其实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反思的事情。教师和干部身份双肩挑的我们,事务性工作确实占据了我们很大的时间,但也是不是因为我们科研能力不足,而产生了这样的惯性思维呢?
其实我们有很多辅导员能写能说能钻研,就是没时间,久而久之也就没了行动的动力。我倒是认为,平时实践性的工作反倒是给我们很多科研素材,可以通过总结和凝练,打开思政教育的智慧之门。
关于科研上面的拖延症应该每个辅导员都有。总觉得最近太忙了,要不我暑假再写;最近太辛苦了,要不再等等,反正写了也不一定能上。无尽的等待换来科研成绩的空白。
思政教育的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能正因为我们的拖延症而停滞不前。我们有时候等待也许是为了有更好的时机,期待我们的行动能更加完美,但总因此而错过很多。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于我们的工作开展也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职称晋升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梳理日常工作,让工作目标和路径更加清晰。
(三) 课堂育人这件大事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理想的教学状态是,彼此互动的课堂、富有感染力的讲课、聚精会神的学生。这个状态的满分是10分,给自己只能6分。
我能做到认真地备课,并加入时政要闻和一些正向的价值引导。有时候会找些热点评析来讨论,这是目前互动的极限;提高自己的表达力和语言魅力,这是目前感染力的极限。
其实我的内心是有更高的目标和预期的,比如上的课有学生抢着要选;比如学生谈及今天要上我的课,会兴高采烈;比如我还能讲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我知道自己通过努力,也许可以做到,但拖延成了常态。
假如今天可以成为行动的第一天,花更多的时间看书,花更多的时间备课,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如何创新课堂形式,也许就能成功。
即使最后的效果没有那么完美,那么最差也能达到原来的极限。通过几次循环往复的经验积累,也许有一天,我就实现了理想中的状态。
人生有了目标,即使一路跌跌撞撞,也要敢于出发。我们想开始的行动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的,工作上的。如果因为眼前的安逸而选择等待,我们又如何能发现更广阔的远方,又如何能为自己赢得一片天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