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国家,先有国再有家。爱国,爱国,到底爱她什么?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国家大事对自己而言是遥远的。市场宏观调控、法案的发布、处理台独藏独、应对钓鱼岛黄岩岛之争......国家要员会处理好这些事,我们赞美也好,抨击也好,似乎改变不了什么。可曾想过我们看到的最新资讯,我们看到的新闻评论,有多少是建立在自己的认知上而不是赞同别人的看法,人云亦云。我们看到的是“国家”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或许这是所谓的政治,如果你不够强大,要跟整个国家的制度争论,试图去改变些什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参与决策才算关心国家大事才算爱国呢?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作政客。爱国家的制度与爱国无法混为一谈。
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开明,经济发达才值得国民爱戴的话,你是对富的流油的文莱,经济发达的美国,福利颇高的挪威,花园式国家新家坡......那些或是在国民素养或是在经济体制或是在社会福利上被国人称颂的国家更有归属感么?还记得100多年前那个破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祖国吗?为了民族大义,为救炎黄子孙于水深火热之中,多少男儿抛头颅洒热血,多少为世人传颂的感人事迹流传至今。在这个国泰民安,稳步发展的时候,每每听到那时的故事也会热泪盈眶,心中燃起对华夏人民敬佩之火。百日维新、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秋瑾、林则徐、闻一多、钱学森......也是在那个动荡飘摇的年代,在国家已经走到濒临灭亡的时候,更能意识到国家对于个人的重要性,没有国何来的家,即使稳定也是暂时的稳定,正如林觉民所言“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但是我们拥戴敬爱乃至热爱着自己的国家,是与生俱来的情怀,不完全是因为她能庇佑我们。战国时的屈原因不愿看到楚国灭亡而毅然跳下汨罗江,唐朝诗人杜甫饱受战乱之苦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致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宋末抗元名臣文天祥至死效忠自己的国家,慷慨就义,留下“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爱国主义,从古至今,渊源流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追溯到3000年前,在文明社会的最初,统治者控制子民的思想,颂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根本上建立约束,以达到统治的目的。那么,我们爱国的情怀是因为统治者和所谓“大家”的控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吗?当然,这是一部分的原因,但是强调民族主义的本身,无论出发目的如何,本质上并没有错。所谓落叶归根,对于养育庇佑我们的土地,不管她贫瘠还是富饶都无法被替代,她在我们心中就像母亲,我们对自己国家的爱似乎与生俱来。
爱国情怀把原本独立的人们团结在一起,一个团结的民族才有所谓的手足之情,一个团结的民族才有强大的战斗力、顽强的生命力,一个团结的民族才有未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所以,有强烈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的人必然是个有责任心,在大义面前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人。更是会为了民族的强盛,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是说每个爱国的人都会像周恩来同志一样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享受权利的同时做好自己的义务,认真工作,作个文明守礼的人就是报答社会,就是在为我们祖国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所以说,爱国亦种品质。
“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我的心里有尧舜的心,我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我是神农黄帝的遗孽。我的智慧来得真离奇,他是河马献来的馈礼,我这歌声中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因为共同的爱国情怀,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她爱得深沉,才有历历代代的传承。我的母亲,伟大的祖国,无论你富裕还是贫瘠我都深深爱着你。我爱的就是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