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它无比优越的实用性和对人类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这个简单的名词背后包含了数代人数不清的助力去推动和完善这个还算年轻的全能先知。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伟大的成就是我们人类完成的,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去思索互联网--这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处在我们生活中的何种境地,承载着何种力量。
基于以上思索,我把自己对互联网的追寻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互联网在理性方向的社会属性,第二个方面是基于感性层面上的人文探索,而这方面是我所特别感兴趣的方向。情节,这个原本就是从互联网中诞生的词语,成为了许多代人关于互联网的共同回忆。
互联网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以来,一面向更复杂更全面的数据库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框架上却日渐简化如蜂巢状,它在追求操作极简的同时又如物理学中多元宇宙一样不让大众轻易明晰。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有着其独特的社会属性。从狭义的方向说,互联网的社会属性集中体现在它的通讯方面,以facebook为代表的SNS网站构想着以人为中心,通过各种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让人的感情和喜好掺杂进信息中,以此来让互联网和人的关系更亲密,成为一个跨越地域、人种的理想国度。而以更宏大的视角来看,互联网改变了人类对空间的认知,从我国有关专家提出的互联网“空间说”来看,人类从和互联网交流中对不可能的虚拟世界有了不同的感受,改变了过去人类对于纯粹现实主义根深蒂固的认识,给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隐隐地打开了一所新的大门。科学需要探索,在我看来人类对互联网的探究根本上是对自我的思索,是对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的回答。
互联网经过许多代人的共同见证,记录了许多历史上的重要节点。911事件令人扼腕的悲伤,汶川地震中国举国上下的哀痛,还是最近的反法西斯70周年纪念日都以互联网为载体,让事件中所蕴藏的情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正是这种守望者的属性,让互联网不仅仅做为一个工具在使用,而有了值得被人铭记的情感色彩。对于中国来说,从上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开始出现并融入中国人的生活,windows95/98成为中国第一代青年软件工程师的共同回忆。伴随着电影,小说,游戏的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群体记忆出现了。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通过清北大学互联网论坛的传播成就了喜剧电影中一座丰碑,直到现在无数人留恋的“我们欠星爷一个童年”正是这个美好的故事最好的证明,这部电影的台词当年每一句都被这些高材生们听录在网上,他们单纯的情感和这部电影一样,被互联网放大并加入了每个人的感受,最后让这段群体记忆影响了整个80后和90后,难以置信,互联网在历史上改变了人类多少。
就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不可能停下对互联网的探索,历史不能改变。我们虽然无法预知接下来的结果,但能不忘初心,互联网才能回应人类以幸福。带着对星空的敬畏,我们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