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敦煌遗梦
时间:2015/10/02 09:51:48 来源: 作者:生科宣传部 李雨婷 点击:

 我一直认为宋代是最具故事延伸性的朝代,或许是因为最喜欢的词人生活在这个时代。历史经历了唐朝这一高峰,到此便只能另找出路。虽说高祖根据自身经历做出了杯酒释兵权这一矫枉过正的防范措施,但不能否认,他在对士大夫这一群文化阶层的问题上显得慷慨大方,为继唐后的文化小盛唐创造了先决条件。如果此时没有西夏契丹回鹘等蛮夷国的兴盛强大,我们不能不预测,宋代在磕磕绊绊的改革中将走向另一个未知的社会形态。而辽夏逐渐的强盛打破了这一可能性,西夏的都城建立在兴庆(现在位于宁夏银川),往西去便是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瓜州、沙洲(敦煌)等西北重地,构成了富饶的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故事便发生在了久负盛名的敦煌荒漠上。

《敦煌》一书的作者是位日本作家井上靖,作为一位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学者,他力求做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就《敦煌》这本书,完全可以当做一部历史传记小说来看,从小人物的眼中看一个时代。区别于细节上的粗糙拼凑,去细节化的同时小说情节快速推进,人物形象的勾勒上也趋于极简,因而,现在我几乎不能想象出赵行德、回鹘公主、朱王礼等人的正面样子,只记得一个个神秘不可解的故事。谈到敦煌,就不会漏掉莫高窟,故事里西北,西北里敦煌,佛教从西域传来,在西北腹地落地生根,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这些都成了画里不变的背景标志,祁连山的雪水不流经这里,这里是风沙徘徊的失落地,月亮晃悠悠地从山丘上升起来,故事是缥缈的烟雾,从遮遮掩掩的洞穴里飘出来。佛教如何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生长,作者给了答案:宗教使得人类的渺小和在世上的所有营生具有了意义。所以我们看到,赵行德离开北宋都城汴京,来到吸引自己的西夏国,又来到敦煌完成了自己命中注定的使命。这是关于一个人和一个窟的前世今生的故事。

在另一本陈小斌的书里,辩论了佛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的优胜,在她的观念里,上帝作为第一推动力,是全知全能的,但佛教对于人类的意义是,只是一种精神信仰,让人不得不直视人只能靠自己,如果非要追究,就历史起源和影响范围寡众还真不分胜负,但不得不说,佛教影响了整个亚欧大陆的文化主流,以印度教为起始,丝绸之路为载体,佛教从这场从西往东的接力赛中,慢慢地渗透到中国境内,中国流传的佛教也慢慢融合了本地的神话和民间故事,成为本土的汉化佛教。上面我说,佛教让人直视问题,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因此他劝每日必听佛法妙,此生可免轮回场,而道家追求长生不老,升仙不用丹砂。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顿悟,初夜知善恶,中夜知宇宙,后夜知生死,整个过程强调因果,最后又得到一切皆为妄想妄生的结论,这似乎概括了整个佛教教化的主调。但于大部分人来说,佛教的意义早已简化,这只不过是件有益而可敬的身外之物而已,通过它的倡导,一套严整的道德体系得以建立,因而可以规整自己时不时探头的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