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会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可以说,雷锋就是陪伴我们长大的活在我们心中的英雄。前不久观看了一场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让我感受颇深。
这部影片讲的是雷锋同班同车战友乔安山无意开车撞到电线杆,砸死雷锋之后内心无比愧疚,为了赎罪自己代替雷锋行善事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从小就听过,但重温一下也浮起各种感伤。乔安山帮助被撞老人但却被其家人指控是他撞伤的时候,尽管乔安山内心痛苦和无奈,可他却没有因此而放弃继续行善。最终老人对自己的行为道歉并让乔安山得到了清白,这也坚定了自己行善的步伐。最后那幕无数小红帽帮助乔安山一家的场景的确催人泪下,自己帮助别人,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会有人帮助你,这就是雷锋精神能持续传承下去的魅力所在。
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的社会,敢于像雷锋那样,敢于像乔安山那样做的人实在是不多了。有老人被撞倒在马路上却无人敢扶。前不久的老人跌倒有好心人送到医院却被指控是肇事者。这样电影里面出现的场景却一次又一次的在现实中出现,这让那些好心人士无不汗颜。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竟变得如此疯狂。
不久前的小悦悦事件,一个小女孩躺在路上被两辆车辆压过,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被清扫大街的阿姨发现了并送到医院。可笑的是,清洁工却因此而失去了工作,原因是上司说她多管闲事惹麻烦。这样让人心寒的例子难道还少吗?这样让人心痛的做法怎么能让人敢继续行善呢?电影里的乔安山被指控之后虽然内心痛苦却仍没有停下行善的脚步。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真正懂得担当真正懂得奉献的人确少之又少。
不过,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吴菊萍被评为“最美妈妈”,因为她用自己的双臂接住了从10楼掉下来的小孩。生命中总会有许多事情要做出选择,她拒绝了旁观。还有把掉入河里的小孩救起来的女大学生,行走在各个活动一线上的志愿者们。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传承雷锋精神。
都说三月学雷锋,雷锋三月来,四月走。我却想说学雷锋何必等到三月?社会当前又发生了一种怪异现象,每逢到了三月,各种敬老院、孤儿院都会变得特别热闹而忙碌,前来“帮助”老人的志愿者络绎不绝。导致这些老人在一天之内接待好几批“雷锋”。“雷锋”们的过于热情常会使老人们过于疲劳,老人们得不到好的休息,让很多老人甚至都害怕三月的到来。而在平时,在非三月的日子里,敬老院、孤儿院却无比冷清,几乎无人问津。所以难道说如今学雷锋也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了吗?要是这样,那么给老人们给孤儿们的爱是否也成了变味的行善了呢?
你不可以认为自己是在“学雷锋”,而应该把自己当成雷锋。既然你是雷锋了,那么你的血管里流淌的是雷锋的血,你所做的就应该是雷锋的事。你就不该刻意去在特定的时间去学雷锋。每天,你都可以是雷锋。做点力所能及的小善事,不奢求别人能记住你感激你一辈子。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谢谢、一个感激的眼神,就可以成为支撑下去的动力。只要你去做,哪怕只是螺丝钉一样的小事。这样,就足矣。
学雷锋,不只是在三月,每天都可以。
(责编:冯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