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学生的第二场“高考”——考研与就业
时间:2011/03/07 15:27:58 来源: 作者:林一兰 点击: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膨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考研队伍也逐渐壮大。许多大学生刚告别了高考鞭策下的应试生活,又将大学四年交给了研究生入学考试,那么考研便不折不扣的成了许多大学生的第二次“高考”。对于考上研究生者,如何让自己和本科生之间的差别不只是一张文凭的不同,对于放弃考研的同学来说,又如何让自己在职场上不逊于研究生,这是一个值得当代大学生深思的问题。

据调查,选择考研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好的工作待遇;逃避就业压力,寻求避风的港湾;中国人的从众心理,随大流加入考研的队伍;就业时,研究生文凭比本科生更有竞争力;喜欢科研研究,视研究为快乐的源泉。

考研不是赶集,考场不是集市,没必要为赶集而考研。赶集尚且需要考虑家庭缺什么,以免买了不需要的物品,更何况考研,一定要好好思虑考研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不要一厢情愿的认为,本科生就找不到理想的职业,拿到硕士学位就胜券在握了。这种想法无异于刻舟求剑,也犯了典型的形而上学的错误,用不变的观点而非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另一方面,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人才需求相当于市场货币需求,当市场货币总需求量一定时,发行量越多,单位货币价值就越贬值,即所谓的通货膨胀。那么,中国这几年明显已经“通货膨胀”。如果研究生的扩招速度为30%,也就意味着硕士学位的贬值速度为30%。研究毕业生可能在就业方面比本科生有优势,但这种比较的对象都只是毕业生。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有两三年经验的本科生比研究生毕业生更受欢迎。企业用人很务实,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历高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学历并不代表能力。如果仅为逃避就业而选择读研的话,部分研究生很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烟酒生”,为导师充当廉价的劳动力,从事一些简单而机械的事情,赚些烟酒钱。研究生倘若不致力于科研领域,只知道整天在寝室看影碟玩游戏,聚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那研究生的含金量就令人质疑,比本科生的优势又在哪,或许只是比本科生多堕落三年罢了。

流行性感冒可能会影响你几周的工作和学习,而盲目考研却足以荒废几年的光阴。现在的大四毕业生正驻足于考研、就业和创业的三大路口,而这三条路都不平坦,考研难,就业难,创业更难。理性思考,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并行得通的道路,千万不要盲目追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