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燥热还依稀停留在脑海,转瞬之间已经冷风骤起。天还未亮透,农大的学子们已是步履匆匆,夹着书行走在晨曦微露的苍穹之下。我被喇叭口门洞前的人潮裹涌着,每个人裹紧大衣沉默着等待队伍的前进,略带疲倦的脸孔上透出不知名的紧张,坚毅的眼神里仿佛在隐隐期待着什么,飞跃而出。
我虽然不喜早起,心情却大抵是满足的。曾经害怕自己的一丝懒惰会在大学的自由里变成堕落,现在想来,确实是多虑了。农大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它的务实主义,它所立下的规矩,就像是农民对待自己的油麦菜,水分与养料皆按时定量,既不溺爱,又充满着慈父般的温情。
长沙这座城,连冰霜也有它独特的味道,清苦的枯枝,萧瑟透骨的寒风,浸染着农大马路边小车里红薯的甜糯。恰如这座名校给人的感受,古朴清苦,却又不失暖暖的人情味。它远离繁弦急管的都市,坐落于偏僻却别致的田园,伫立浏阳河畔,倾听江风阵阵,低吟浅唱,也颇有那么一份优雅的“小确幸”。不要骑车,想要仔细聆听每一块砖石遗落在风尘里的呼吸声,你需要慢下来,用沉稳有力的步伐去感知山城的坡度。
历史的车轮碾压过的痕迹还依稀留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走在路上免不了会有随时偶遇那些革命英雄的奇思妙想,如果自己也是那段岁月里的一名农大学子,跟着毛主席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立少年之志,会是何等的热血澎湃?
宝贵的历史记忆为这座校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让人在浏览博物馆玻璃窗前的的文献旧物时,宛若欣赏一场精心安排的莎士比亚悲喜剧,即使落幕了,那种身临其境的满足感,依旧引人回味,使观众久久不愿离席。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里寄托对年轻一辈的厚望,“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而我们的毛主席,更是亲笔题名农大校名,亲自教书育人。农大是一座会讲故事的大学,他更像是一位面对面的讲述者,以其一草一木,一师一友,向学子们传承这些曾站在历史风口浪尖的人们留给后辈们的精神遗产。
每当路过石碑上那串鲜红的毛体大字,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想,我们是否活出了前辈们所期待的样子呢?如果说我们初来乍到,便体会到了责任的沉重,这究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还是冥冥之中是农大将我们与历史紧紧联结在了一起。
编辑:蒋潇
审核:张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