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很奇特的歌曲。它有着冗长的前奏,足足一分多钟,由清脆的钢琴音带起,节奏步步紧逼,情绪层层积叠,当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后是悠扬弦乐的过渡,在你以为它只是一首纯纯的轻音乐的时候,一个男声忽地应和着鼓点响起,紧随而来的是唱出了多种变法反反复复重复了九遍的一句歌词: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然而这忽然出现的声音在整首歌中毫无违和感,仿若他的声音成了乐器中的一种。
我无法把它归类为哪一种音乐。我也知道很多人将这首歌归之为如《小苹果》之类的所谓的“神曲”,说它四不像,即,说之为轻音乐又有歌词,说之为古风歌曲又有rap念白,说之为rap歌词却又不是唱出来而是念出来的,说之为流行音乐却又确非流行音乐,而且整首歌前奏长得过分,歌词还是八个字的重复,这样的歌听着就烦。
有人说许嵩这样创作很有深意,也有人说许嵩这般不过是即兴创作,总之有很多人在研究这首歌。我喜欢听音乐,然而我对音乐并不了解,五线谱我都是不会的,我只知道我自己喜不喜欢这首歌,我自己觉得那首歌好不好听。很明显我认为许嵩的这首歌是好听的,不管那只有一句的歌词是具有娱乐性还是富有深意,我只知道在我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我沉浸在了音乐里,那编曲,那旋律,那节奏……那由欧鸣、蝉叫、水滴声交织缠绕的配乐,都让我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以至于许嵩的声音出现时恍然惊醒——咦!
我听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去想过,这是不是一首轻音乐或者这是不是一首流行歌曲,管它是什么音乐?管它有甚深意?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同。我只知道,这是一首音乐,我听了,我觉得旋律很棒,我喜欢。
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形式拘泥了。每一首歌创作出来都有着它的目的,然而谁规定了我必须要用某种音乐形式才能抒发我的情感表达我的思想?音乐分了很多种类,可创作者是为了音乐而音乐,不是为了分类而音乐。同理,我们是为了生活而生活。
以我自己学习为例。许多同学认为,学习就必须要把老师上课提到的所有东西都记录在册,甚至有些老师也是这般认为的。这便是拘泥于形式了。我觉得我们学习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笔记而学习。学习贵在理解,倘若老师讲解时你便能够听懂了,剩下的便是熟练运用的事了。倘若老师讲解时你不听全用在做笔记,课上不懂课下自己琢磨就能懂?即便懂也浪费了时间。学习要懂得变通,自己不懂的再打个重点标记,将来着重攻克此处。
生活需要我们懂得变通。生活就像一首歌,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倘若我们的目的是让生活变得精彩,我们就不可能按照既定的程序或已定的计划去完成它,而需不断的修改完善,因为将来的事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何须在意哪种形式才能让它精彩。就像《等到烟火清凉》,这是一首音乐,何须在意它是什么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