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对于中庸有过一些初步的认识,我想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比如说思维方式、认知世界的态度。当然我不知道会不会达到我的期望,但事在人为,或许在其中会有一些收获。在大学里面,时间算是比较充裕的,课本上的知识稍加心思便不会差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安排。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认为有价值的,投入自己的时间,很有可能这将成为大学里面一场最大的意外收获。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庸当然不是中等平庸的意思,“中庸”思想讲究适度,适当调节,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做到居中、适中、适度,恰到好处,“庸”即不可更改的道理。把握尺度,不管是做事还是待人,这个里面是很有艺术的。
《中庸》作者是两千多年前的孔伋,字子思,也是孔子的孙子,儒家称之为述圣。作为四书之一,也是哲学家朱熹特别推崇的一部儒家经典之作。在这里前面也讲过是去尝试理解这本书,所以内容并不全面,之后将以某些精华句段,结合自身的理解,来抒发我的一系列观点。
(一)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真诚而豁达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不愿意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事,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出于此处吧,真诚是待人的基本原则,对人宽厚,方彰显大方之气。当然这里所提到的人当是自己认可的人,有些人本来就是戴着面具,你也不可能充当世界的救世主,所以在这个年代,并不需要对每个人都真诚,那样效果可能并不如意。对于认可的人,便是亲近之人或者可能成为亲近之人,真诚是交往的一个重要品质,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认同,也可以做到问心无愧了。欺骗或者伪装是不可恒久的,或许可能伪装一件事,可以欺骗一天,但如何能够蒙混一年或者是一辈子呢?最后展现了原来的样子,便会失去信任,为自己的伪装承担后果,即失去了交往的基本条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检验真诚的一个关卡,自己认为没有价值或者是有害的,就不要强加于人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可以坦白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自己去做决定,如此,便无可挑剔了。
“己所不欲”也就是自己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个“称”,用真诚去充当杠杆衡量得失取舍,以这样的标准去行事,做到了应该做的,如此当谓之“中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