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山深处的坚守
时间:2013/05/30 13:23:27 来源: 作者:玖兰锦言 点击:

“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连高中都上不了。我和数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一样,因希望工程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年有名的大眼睛女孩,如今的中国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苏明娟这样说。相信大家都对希望工程的那张宣传海报印象颇深——那一双对知识充满了无限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无限希望的大眼睛曾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并投入到了希望工程建设的行列中来。由中国青基会发起与1989年的希望工程,如今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全国多处贫困山区建起了希望小学,资助过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可否认:希望工程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只捐款筹钱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缺少的更重要的是教学资源,有谁能来教,有谁愿意去贫困山区教育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至今仍是一个难题。

几年前的国际儿童日时,我曾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关于中国希望工程的系列节目。采访的记者走入山区,走入孩子和老师之间。我只看了一期,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但大山深处落后的经济和艰苦的就学条件,让我不禁为他们所处的种种困境忧心,同时也被师生们身上体现出的坚韧、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其中,一名贵州深山的普通小学教师的事迹,我至今仍记忆犹新:龙老师已经60多岁了,早已退休,但他仍在帮助村里的小学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从一所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偏僻山村的教学点,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龙老师刚来到那个小乡村时,发现村里根本没有校舍,于是,他在牛圈上搭起木楼当教室,自己动手做课桌,凭着一己之力,办起了一、二年级两个班。他教过的学生中,已先后出过十余名大学生。在他任教的几十年里,曾有很多人劝他转行,同时他自己也曾有过不少机会,如县交通局、农业局、农信社等等,但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如果大家都走了,就没有人教育下一代了。”他说,但龙老师也曾坦诚地说过“条件这么艰苦,我不是没有动摇过,但每每想起逢年过节家长们端出的一碗碗米酒,想起孩子们捎来的一把把菜,自己深感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盼,所以长期以来自己心甘情愿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不止龙老师一人,“我已经爱上了这些孩子,爱上了这个职业,一颗纯净的心已经生长在我的身体里。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抵不过我内心的宁静。”一位乡村教师望着面前的大山,这样说到。是啊,在他们看来,与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相比,艰苦的环境不值一提。他们最期盼的,是自己的学生能多读几年书,能走向山外的世界,奔向更幸福的生活。

(责编:李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