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联系却还是孤单
时间:2013/11/01 11:45:05 来源: 作者:生科院 林可心 点击:

最近在TED上看到一名心理学家为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保持联系却还是孤单,让我不禁反思。

像是陶渊明所说的,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像是周邦彦所指的,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们一直都害怕一个人,害怕没有人理解,害怕没有人陪伴,怕没有了联系,我们就彼此消散在各自的世界。

所以现今的我们,在科技高速发展下,信息的全球化下,我们联系对方变得越发的方便。我们用QQ,我们用微信,我们用微博,我们短信,我们用人人各种各样的联系方式不禁催生而出。我们习惯于编辑文字来和人交流,习惯于面对一台机器,一台高科技,来联系着彼此。然而这样导致了我们现在极有可能害怕与人的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似乎是一直在联系的彼此,可当我们见到许久不见的朋友时,我们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们会犹豫,会暂停,会说不出话,或许会觉得,文字上的交流远远比此刻来的轻松。

讲师Serry Turkle说,技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正是我们最脆弱的方面如今,我们口袋中的手机,正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心灵,缘于它们带来了三种让人兴奋的错觉,一是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二是总会有人倾听我们;三是我们永远不用独自一人。我无比赞同她的观点,因为科技,我们有了许多自动生成的微博听众,可以联系到千里以外的人。我们可以编辑我们的想说的,我们可以修饰,我们可以删除,我们可以无限的去重新润色我们自己,让我们能在别人的面前能够呈现最好的一面,而别人的评论,别人发送过来的关心,似乎让我们满足。

可是就是因为这样,我们开始害怕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害怕自己的修饰不够完美,我们害怕别人的倾听不够仔细,害怕不被在意。我们把我所恐惧的孤单,转向了科技方式,以为是联系着彼此,以为有无数人在关心着自己,可最终回到现实,我们却不能面对这最最真实的场景。

或许我们该回到生活,更多的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学会打开自己的心扉,不害怕暴露自己缺陷的一面,不去厌倦别人的诉说,去寻找我们最真实的一面。

希望有一天,我们会真正联系,同时不惧怕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