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呵护善良
时间:2013/06/06 22:20:43 来源: 作者:玖兰锦言 点击:

宝塔湾的江滩一如往日的平静,荆州城的街头依然是昔日的繁华。四年前,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营救落水少年英勇献身的事迹,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英雄的壮举引发的社会震动,不应就此终结。这些年轻学子们所表现出来的善良,值得我们用心呵护。

与以前发生的为救他人而英勇献身的情况一样,当英雄的事迹传开,我再一次从网络上读到了“值与不值”的争论。什么时候,在生命的危急关头,在道义的取舍时刻,我们开始学会用如此工具的理性去权衡?以如此功利的心态去抉择?这是对英雄壮举的亵渎,也是对人性善良的漠视。

呵护善良,应当从重建价值着力。

市场经济,消费主义,利益需求,开阔着我们的视野,解放着我们的欲望,也消解着生命的真谛,流失着生活的意义。一些曾是大众生活道德标杆的人物被肆意质疑、嘲弄,一些冲击道德底线背离责任伦理的言论被片面同情、辩护。金钱的逻辑,正无情地挤压着我们的生活,颠覆着原有的价值观。因此,人伦亲情、生命热爱、诚信意识,道义情怀,奉献品格等传统美德才更加难能可贵,也更需要我们的重视,需要我们为这些正确的价值观的衍生与发展开拓更广泛的空间。

善良,也需要社会的呼应和支持。

当长江大学的学生跪求现场的船主挽救同学的生命,却遭到冷漠拒绝,这“黑了良心”的丑陋一幕,深深伤害着青年学子的心灵,也深深刺痛着社会大众的良知。

几年前南京“彭宇案”发生后,有人便得出结论:“老人倒地不要去扶”;上海的几起“钓鱼执法”案曝光后,有人就开始学乖:“本车拒绝搭载救助”。在相似的困境中,我们是否也有意无意地附和、接受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维?是否已经养成一种对他人生存状态的习惯性冷漠?

感受善良,仰望崇高,初时,我们难抑激动、慷慨;继而,我们学会平淡、沉默;终于,我们习惯遗忘,麻木。是什么让我们如此世俗,如此沉沦?当我们遭遇凶险向社会呼救的时候,又能有怎样的等待、怎样的期盼?

呵护善良,就是关怀我们的生活,就是提升人们的幸福。其实,每一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份善良:我们痛惜年轻生命的逝去,我们惊叹90后一代青春的光芒,我们反思其中遮蔽着的人性的冷漠和公共服务的缺失。面对见义勇为的大学生群体,我们更当努力去珍惜他们年轻的奉献,呵护他们纯真的善良。

(责编:李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