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杂谈
时间:2013/03/16 09:00:51 来源: 作者:生科院 黄靓圆 点击:

“别说怀疑我曾经真诚的邀请,在你能随时拥有的地方等你。”是林森说的,要去看看那片曾逗留过的大地,天能瞧见的悲伤在滋润着小草的生长,流淌着的安静在抚慰清清的河流。是林森看见的,无垠的麦田从某时开始泛黄。那倒伏了的麦穗,显得比林森还要无助。是林森听见的,从耳边疾速而过的风以及从河那边传来的抽泣。谁记起的,说过的,忘记了。You'll be married,是林森时常唱起的一句歌词。那些你们喜欢的不喜欢的我都喜欢的女孩。是林森常想起的歌。转身而过,只剩孤单。林森坐在天台,轻声吟起这首诗:为什么年少那么短,我想回来。看看林森的脸,我猜想他是否有皱纹,是否有无奈,是否有残缺。林森的那些残缺,年少的残缺,在阁楼的小衣柜里静静呆着。   

林森像极了他的残缺。可谁有记得轻狂。午夜的歌声,和着风铃,在轻狂。“承认轻狂却否定遗憾,其实心底还是在意。”“你把我带到一个停泊的港口 让回忆可以避避风。”林森做了,从天台迈出一只脚停在半空,那很无聊。可林森记得很清楚,以前有人也是这么思考的。他只是无奈,然后看看脚下。作家说物理上学过,自由落体的方向是向下的,所以就失去了远方。可是,没有落下的物体的远方又在哪?   

林森看到过,属于黑暗的深邃。那是连虫子都钻不过的口,连宇宙都填不满的洞。林森恍然想起一句话:是我的泪,让我看不见悄然路过的叶子。林森都忘了自己写了些什么.青石板上,水流纵横.是我的泪,迷失了原本的面目。林森,失忆的林森.不正是,很多人所待见的状态?只是失忆,原本也是林森最讨厌的事情.现在却乐于做着,忽略了林森的一切,忽略了以前的一切。“你带我住进你的防空洞。”

第一部分是我三年前写的东西,现在我已经写不出了。那些文字太过矫情,在现在的我看来,总得差了一些真实感,不过它大致代表那时候的我的迷茫和思考,尽管很稚嫩。现在我更喜好看书买书,而不是自己动手。

前不久我买了一本书,《我们仨》,杨绛先生写的。我是在一个路边书店买到的。过程很偶然,我从超市出来,看见一个小书店立在人行道中间,木制结构的一间小房子,准确地说应该是小屋子。我一时心痒,走了进去,温和的灯光照在书面上,书面反射出一种温柔的眼光。明明是很窄的空间,却没有因书多而显得拥挤。没有讨厌的咖啡味,没有烦人的座位。

我有点开心地站在书架前,然后买下了《我们仨》。书的部分文字采用手写体,读起来有点吃力。不过我还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第一遍是笑着看完的。第二遍是在脑海里完成的,觉得里面有莫大的悲凉,一种顾孤寂不仅围绕着作者,而且我也感同身受。第三遍,不能算第三遍了,还是在脑海里想的,只是断断续续地想起一些,有感到里面的每一个字悲凉的背后,都暗藏着温暖。因为有爱,所以对那些细节记得特别深刻,因为有爱,所以记住的东西都是温暖的。有回忆就好过没有,就算只得一人回忆。

只是思及如此,我又有芜然若失般文艺腔般的惆怅。董桥先生曾经说杨先生的文章是有痕迹的,经过斟酌又不失自然。在我看来,确实如此。杨先生的文章写得很顺,感觉脱口就可以出来。杨先生的字也很好看。书里面还收录了钱钟书先生的字,比起杨先生的字又是另一种风韵。

“读书无用论”的根本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他们想要一些很确定的“用”。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做一些事先无法预知结果的事情,我们希望一切都能事先计量好。读书能改变人,但这种改变无法提前预知航程。可能你满怀期盼读某种书,最终发现你没有获知太多。的确,你需要冒这种险。但就算读书真的无用了,我们也讲“无用之用”。世界上很多东西原本看来是无用的,但就是这种“无用”,有时候带来的用处是意想不到的,让你充满快乐。 

就是梁文道的这段话,才是一个读者说的话。道长的一句话是让人最为感动的——我是很真心地想做一个正常的读者。  

“时间其实是排序的。说没时间读书,是因为在他的生活中,读书不是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他也许会觉得出去聊天、聚会、按摩、唱歌、上网更重要,做完这些事后,自然没时间读书了。”